内卷“白热化” 之下,职教育人模式该如何重塑才能提供更多元的成才路径

2025年08月24日

8月22日,2025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现场考察对话第二期再一次在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如约举行。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执行校长、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副校长席酉民与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段福生围绕“从‘做题家’到‘思考者’:如何重塑职教育人模式”这一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左起:主持人:银河7163官网新职业教育中心主任陈健博士、对话嘉宾:银河7163官网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段福生)

有人可能会疑问,“做题家”与“职业教育”这两者之间似乎并没有明显的交集,为何会放在一起讨论。其实,上述两者,虽然看似一个关乎普通教育下的升学竞争,一个关乎技能人才的培养,但它们背后都折射出我国教育体系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时面临的一些结构性困境,就如在当下“学历内卷”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名校”、“高学历”的追捧,以及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某种程度轻视,形成了一种“单一且固化”的评价体系。这就迫使很多学生和家长即便不适合或不情愿,也宁愿挤上“做题家”的独木桥。

所以正如本期话题中提到的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亟待“重塑”,那么如何重塑,又该重塑成什么样呢?

在本次现场考察“候选人演讲”环节,段福生校长(下图)就从多年实践出发,围绕“怎么办职业教育?”“办什么职业教育?”“办职教为了什么?”展开了论述。段校长表示,职业教育是民生教育,因此从民生角度讲,第一是要让每一位学生来到学校以后能“一技在手,一生无忧”,第二是要让职业教育有技术尊严,让劳动有价值。第三则是职业教育能提供一个人人皆可成才,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而要实现上述这三点,段福生深知光靠学校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因此其早早就提出了“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是一观点,即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密切的完全融合的教育,要对接产业、企业、市场的需求。也正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教育集团扎根“大地”办学,一是扎根区域大地,创立效益链,创新“大地课堂”的育人机制,解决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二是融入区域大地,整合资源链,搭建“大地课堂”育人平台,真正解决资源集业化不够的问题。三是服务区域大地,耦合育人链,创新“大地课堂”育人模式,解决育人效能的提升问题。具体例子如主动对接昌平区“两谷一园”的产业发展,一是能源谷,二是生命谷,真正把昌平区最高端的几个千亿级产业跟职业教育有效的融合,真正的形成科教产能融合以及校企合作样板范式。

当下,我国正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而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需要更多的职业教育学校像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教育集团这样,实实在在办好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中找准定位,促进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发新质生产力培养大国工匠、技术技能人才。

在随后的对话环节,席酉民教授(下图)则将本次论题进一步深入。席酉民教授提出,在当下AI大潮下,职业教育要办好,还需更进一步,即将要在素养教育方面更进一步。席酉民教授认为,就技能本身而言,有些技能可能是长期的,有些技能可能是短期的,有些技能的发展是不可预测的,因此需要加大素养教育让学生有更强的能力去适应多变的环境,而不是简单把握住一种技能,让学生们在接受职业教育过程中从一个“做题家”变成一个“思考者”。

而当你成为一个“思考者”后,就会明白,就是不管你是接受职业教育学习,只要适合,都是一条能带来幸福生活,成就一份事业的道路。

(内容来源:网易苏州)

2025年08月24日

XML 地图